宜賓城的古城墻與城門——《宜賓史跡》之十二
原標題:宜賓城的古城墻與城門——《宜賓史跡》之十二
本文系列的上三期分別講到的“百二河山”坊、水東門與甕城、夾鏡樓等古跡,它們都和宜賓的古城墻與城門有關,本期就專門說說宜賓的古城墻與城門。
清敘州府城圖
宜賓城始建于西漢高后六年(公元前182),至今2200余年,經歷過由小到大,由土城到磚石城,以及由初始三江口、遷至江北、再遷東山、復至三江口等變遷。到清朝時期,據嘉慶版《宜賓縣志》記載: “城高二丈七尺,厚一丈八尺,周六里,計一千八十七丈。門六:東曰麗陽,東之南曰合江,南曰七星(俗稱小南門),南之東曰建南(俗呼為大南門),西曰文星,北曰武安”。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六城門垛口,嘉慶十六年(1811)重建六門城樓。
宜賓城墻與城門位置示意圖
歲月流逝,宜賓的城墻大多已不存。現保存的主要有兩段,一是合江門段,長220.5米,高6.3米,厚6.7米,面臨長江、金沙江。二是水東門段,長393.8米,高6.1米,厚6.7米,面臨岷江。登上宜賓的古城墻向下俯視江面,居高臨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仍存。
合江門段城墻一角
仰望古城墻,能有一種歲月滄桑之感,目前水東門段的古城墻正在修復之中。
水東門段城墻一角
說完城墻,接著說宜賓城的六道城門在今何處、現狀如何。
麗陽門(俗稱東門),在今匡時街東端與交通街的交匯處,現已不存,但東門外甕城的城門——水門至今尚存(詳見本系列之九《水東門與甕城》)。
至今尚存的東門外甕城的水門
合江門,在今中國長江地標廣場大門東側,現已不存。在清嘉慶版《宜賓縣志》中的《合江樓圖》,可見當年合江門形狀。
清嘉慶《宜賓縣志》之《合江樓圖》,其右上角即是合江門
七星門(即大南門),在今戎州大橋北橋頭,現已不存。
建南門(即南門或稱小南門),在今南門大橋北橋頭,現已不存,從下面這張金沙江中船工劃漿的老照片里,依稀可看當年南門城樓的形狀。
從金沙江上看南門(紅圈內)
文星門(即西門),在今文星街與仁和街的交匯口東端,今宜賓大酒店大樓外,現已不存,但從下面這張宜賓西門的老照片中可見當年的形狀。
宜賓西門老照片
武安門(即北門),在今市二醫院過街天橋位置,現已不存。從下面這張1929年美國人類學博士葛維漢拍攝的從宜賓北門上往下看的照片,可了解宜賓北門一帶的街道、建筑形狀。
從北門城門上往下拍攝的老照片
宜賓史跡,下期繼續,歡迎關注!
相關鏈接
1.宜賓地標大觀樓及其匾額“西南半壁”的含義 ——《宜賓史跡》之一
2.宜賓有座鐘鼓樓,半截伸到天里頭——《宜賓史跡》之二
3.藏在市委大院內的古跡,您知道嗎?——《宜賓史跡》之三
4.市委大院側門外為何有幢西式建筑? ——《宜賓史跡》之四
5.宜賓中西合壁建筑風格的教堂在哪里? ——《宜賓史跡》之五
6.王府變文廟的往事——《宜賓史跡》之六
7.宜賓的武廟——《宜賓史跡》之七
8.宜賓僅存的明朝石坊,為什么名叫“百二河山”?——《宜賓史跡》之八
9.水東門與甕城——《宜賓史跡》之九
10.夾鏡樓與“雙江秋漲”“雙江夜月”——《宜賓史跡》之十
11.冠英街的前世今生——《宜賓史跡》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