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伊犁將軍與伊犁九城
伊犁杏花溝
清乾隆年間,全國共有14位將軍。就是綏遠、江寧、成都、西安、寧夏、荊州、杭州、福州、廣州、盛京、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臺、伊犁將軍。
那么將軍和總督哪個權力更大呢?
一般說來,內地的駐防將軍職責和權限比較明確,主要統一管理本地駐防的八旗訓練和旗務,不參與當地的民政,也不節制綠營。可以說和督撫、綠營各成體系,互不統屬。
不過,如果遇到重要事情需要上奏朝廷時,將軍列名一般在總督前面,以示尊崇。
除非總督兼銜,比如兼銜前大臣、內大臣,那么這時總督排名靠前,否則將軍在前。
當初翼王石達開被解赴成都受審時,當時的四川總督駱秉章和四川將軍崇實一同審理,開始問話的就是崇實。
對于邊疆地區的駐防將軍,要更特殊一些。
所以這時的將軍和總督,權力大小和地位尊崇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咯,伊犁將軍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不同,職責權限和其他邊疆地區的將軍又有所不同。
伊犁將軍設置伊始,是在乾隆朝徹底平定準噶爾部上層首領叛亂之后,所以最初是希望設置伊犁將軍處理平定之后的善后問題。
到了后期,又有回部叛亂,這時伊犁將軍又要兼顧“回部”事務,也就是要管理“南疆”,后來又管理烏魯木齊地區,也就擴大到管理全疆事務了。
惠遠古城
辛亥革命以后,伊犁將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上總共有多少個伊犁將軍呢?
自1762年,乾隆任命明瑞擔任首任伊犁將軍以來,到辛亥革命為止,歷史上一共有31人,47人次擔任伊犁將軍職位。
其中在任時間最長的是長庚,共11年,后被朝廷召回。最短的是代伊犁將軍增海,時間為2個月,后升遷離任。次數最多的是松筠,前后一共3次。
伊犁河大橋
伊犁將軍府和伊犁九城
習慣上把天山以北稱為“北疆”,天山以南稱為“南疆”,回民多在此間居住。從烏魯木齊不便于直接到達南疆。
所以把將軍府設置在伊犁,還是很合適的,此外伊犁還有一條重要的大河,也就是伊犁河,既能解決生產和生活的用水問題,還方便轉運物資。
明瑞上任后,馬上就在綏定城的伊犁辦事大臣的衙署上成立伊犁將軍府。次年,在伊犁河北岸筑城。1764年竣工,乾隆皇帝賜名“惠遠”,意思是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
此外在惠遠城的西北角,還有五城,分別是拱宸城、瞻德城、廣仁城、塔勒奇城、綏定城。在惠遠城的東邊以及東南有三城,分別是惠寧城、熙春城、寧遠城(今伊寧市)。
伊犁九城
它們分別建于不同時期,不過歷史上這九城,以惠遠為中心,繁華時,居民大約有三萬人。
因為伊犁將軍府是全疆最高軍事行政機關,所以惠遠城的主要職能是政治軍事職能,駐扎軍隊和進行軍事訓練。
此外伊犁九城還履行經濟職能,主要表現為屯田生產和商業貿易。除惠遠惠寧駐扎八旗不進行生產外,其余各城都要進行屯墾。
伊犁九城還擔負這教育和祭祀的文化職能。
不過,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伊犁九城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