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望謨縣幸福生活甜蜜蜜
梁小二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就是8個孫子女放學回到家,圍著她叫奶奶,講述今天在學校遇到的趣事,以及學到的新知識。
梁小二原住在望謨縣樂旺鎮坡頭村大坪組,這是個典型的苗族小寨。脫貧攻堅中,他們一家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支持下,和眾鄉親一起搬出大山進了城:大兒子和四兒子在興義市義龍新區馬別社區安了家,二兒子和三兒子則落戶望謨縣蟠桃園街道亞魯社區。
8個孫子女集中在亞魯社區學校入學,方便梁小二照顧。“我們兄弟姐妹在一起讀書開心得很,放學后還可以一起耍。”孫子們表示,搬新家后,最讓他們難忘的是各種節日,尤其是春節。“城里的春節可好玩、可熱鬧了。”孩子們說。
“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沒有哪一年的春節有城里的熱鬧。”對于孫子們的看法,梁小二很贊同。她說,搬家后的3個春節,全家人都在亞魯社區團聚。期間,社區幾乎天天都有籃球賽、文藝演出、購物打折等活動,搬遷群眾快樂過節、快樂休閑、快樂購物,“不像在老家,飯一吃,燈一關,一天就過去了。”
“十三五”期間,黔西南自治州累計有33.85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逐漸融入城鎮新生活。許多像梁小二這樣的居民,度過適應期,愛上新家園。梁小二清楚地記得,搬家后的第一個春節,她提前帶孩子們回鄉下,準備在老家過年。“第二天,孩子們都嚷著要回城里的家。”梁小二笑著說,哪里的生活好,孩子們看得最明白。
梁小二心里也明白,全家人心里都明白。“離開山疙瘩,日子才有奔頭。”她說,今年已是搬家后的第四個年頭,他們已完全習慣了新家園的新生活。
梁小二和老伴吳秀兵都曾是村里的勞動模范。吳秀兵養牛、養羊、養豬、養雞,梁小二則是花椒產業工人,務工工資每天超過100元。不過由于村里就業渠道少,兒子兒媳們收入不高,一家人并沒有過上富裕的生活。
搬家后,梁小二一家的生活迎來了巨大變化。孫子女們全部入學,兒子兒媳們或就業或創業,收入相當可觀。其中,大兒子跑運輸,月收入8000元以上,大兒媳在鞋廠上班,月收入4500元以上。另外,老伴繼續喂養畜禽,50只羊、10多頭豬、100多只雞、40多只鴿子,年收入五六萬元。“現在,兒子們每個月共給我4000元生活費,用都用不完。”梁小二笑著說。
每天早晨,最后把小孫女送進社區幼兒園后,梁小二或步行約1000米,到當地政府為她們劃分的小菜園里種種菜、除除草,或回家打布殼、繡花、做布鞋。“親手為娃娃們做鞋子衣服,意義不一樣。”梁小二說,她每年都要做好幾雙鞋、好幾身衣服,許多新鄰居都來向她學刺繡、做鞋,這讓她感到很自豪。
孩子們放學后,梁小二會帶他們到社區圖書室看書、做作業。
圖書室里,志愿者老師或為孩子們講解難題,或教他們做手工、繪畫等。圖書室外,老人們聚在一起繡花、納鞋底、聊家常。“社區環境美得像公園一樣,還配備有運動場、健身器材等,不僅孩子們喜歡玩,我們老人也玩得開心。”梁小二說。
晚風習習,街道旁的芒果花沐著夕陽泛著金光,點綴在各處的木槿樹、太陽花以及各色不知名的鮮花散發著芬芳。圖書館關門了,孩子們跑了出來,奔向各自爺爺奶奶的懷抱。
看到孩子們聚攏到梁小二身邊撒嬌玩鬧,記者迅速舉起相機。照片中,祖孫幾人笑彎了眼,幸福感直溢出來。
編輯:陳晨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干江沄
【來源:貴州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