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株成林”青海東部門戶引種“桃花源”致富
圖為果農修剪嫁接苗成活后的多余桃枝。 石延壽 攝
中新網西寧5月6日電 題:“以株成林”青海東部門戶引種“桃花源”致富
作者李雋石延壽
6日清晨,在地處甘青兩省交界的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的千畝桃園里,下川口村民武金環提著水桶為新栽植的桃樹苗“補水”,她的帽子和身上落滿了粉紅的花瓣。
“我家原來有3畝蘋果園,1畝在桃花源里,一年畝均收入有1萬多元。今年趕上桃樹改良補植補栽的項目,我就新栽了2畝桃樹,這幾天太陽大,我來看看有沒有缺水的苗子。”武金環說。
圖為游客在景區拍照留影。 石延壽 攝
民和縣是青海的農業大縣,有青海“瓜果之鄉”的美譽,地處黃河、湟水谷地,氣候溫潤,是青海省春播最早的區域。也曾是國定貧困縣,全縣63.29萬畝的耕地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區。而位于下川口垣上的千畝桃園,是民和的一張“金名片”,每年四月桃花爛漫,桃林下不僅有忙碌的村民,更多的是來自四方的上萬名賞花游客。
下川口村果花會非遺傳承人包吉元介紹,桃樹并非當地的土生樹種,是他們的先祖在大明洪武年間從陜西遷來此地落足生息,每年借助回陜西祭祖之機,一株一株帶回來的。
“起初,這些桃樹栽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后面數量多了,逐漸栽植到沿湟水河邊,以至向下川口垣上發展延伸。”包吉元說,以前先輩們種這些桃樹、梨樹,并不是用來供人賞花的,而是村民養家糊口的“飯碗”。
圖為桃樹林間勞作的村民。 石延壽 攝
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馬場垣鄉的下川口垣上桃樹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500多畝,每年桃花盛開都會有眾多“城里人”來賞花踏青,下川口桃花旅游資源嶄露頭角。隨著一年年賞花人氣的增加,當地將千畝桃園打造升級為旅游景區——桃花源,村民都說這里也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桃花源”。
早在2001年,民和縣成功舉辦了首屆桃花節經貿洽談暨物資交流會。按照“桃花搭臺,旅游伴奏,經貿唱戲”的思路,連續成功舉辦了13屆,每年都吸引客商前來考察對接、洽談簽約。2013年4月在第十三屆桃花節經貿洽談暨物資交流會上,民和縣邀請省內外52家企業、9家商會來參觀考察、洽談項目,其中7個招商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達118.4億元。
一株株桃樹,在游客的眼里的風景,而在當地村民的眼里那是“口糧田”,每年秋季,那掛滿枝梢的脆甜桃子就是農民辛苦一年的“收成”。村民在花林下辛苦,每年有上萬元的桃子收入。
馬場垣鄉鄉長羅吉才介紹,今年依托桃花源景區特色桃產業改造提升項目支持,新栽植了4000多株桃樹,包括秦王、阿部白、中油8號、中油16號、中油18號、黃蜜桃0號、黃蜜桃2號7個特色桃樹優質品種。在景區現有桃園基礎上改造桃樹品種及補植補栽桃樹3.15萬株,約750畝。
“桃樹每畝年產量按2500公斤、每斤4元計算,年畝均收益預計有2萬元,那么750畝新增桃園年收益預計能達到1500萬元左右。”羅吉才說,下川口很多村民也看好桃園改造升級項目,都參與到品種改良的實踐行動中了。
年過花甲的村民下川口村民李蓮說:“在桃花源里,我有4.7畝的果園,其中1.8畝蘋果園每年收入有1.8萬元。但時間長了,果樹老化,產量品質都下降,賣不上好價錢。今年有桃樹改良項目,我也想種兩畝桃樹,就是苗子沒輪到,就先嫁接了新品種,桃樹秋天了再種。”
羅吉才介紹,桃樹栽植后,政府計劃在景區修建3座農家院、游步道875米、2個小木屋、10個攤位,購置旅游觀光車3輛。通過對景區特色桃產業提檔升級及配套服務建設項目,推動鄉村旅游與特色果園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產業生態和農民增收的穩固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