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中國減貧故事)黔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中新社廣州12月10日電 題:黔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作者 王堅
在雨后的貴州省惠水縣好花紅鎮弄苑村,“種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紅底白字的牌子襯著翠綠,分外顯眼。
這是貴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種植基地。3年前,廣州市南沙區對口幫扶惠水,讓佛手瓜從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星種植,拓展為漫山遍野的規模生產,整體謀劃產業種植及配套設施項目,讓“小捧瓜”走向“大產業”。
2020年9月,惠水縣就研究發展佛手瓜產業這一過程進行了全球直播。拉丁美洲的16個國家通過網絡視頻連線觀看,惠水佛手瓜完成了國際舞臺的首次亮相,網上點擊量逾10億次。
在惠水縣,種植農作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惠水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山多土少,人多地少。”惠水縣好花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羅集祥表示,曾經低效的農業產出阻礙了當地脫貧的腳步。
在結對幫扶的過程中,南沙以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保供基地的定位,助惠水縣開啟了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目前,惠水縣佛手瓜種植面積已達到5.2萬畝,產量達到15萬噸以上,成為貴州省第八大蔬菜單品之一,也是惠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農作物。
除此之外,南沙還以貴州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為重點帶動其他產業,促進當地民眾持續穩定增收。
在距惠水縣80公里的龍里縣,翠微村種糧大戶楊世洲正在院子里翻曬稻谷,他表示,今年他家種稻養魚的收益,再加上合作社的股份和經濟作物,年收入輕松超過十萬元(人民幣,下同),村里像他一樣的種糧大戶有20多戶,全村人不僅早就脫了貧,而且日子還越過越紅火。
脫貧路上,貴州省貧困地區不僅農業得到了發展,制造業也獲得了成長的機會。
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的畢節市金海湖新區內,畢節·廣州產業園內的科研大樓、高管宿舍、產業園區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目前,廣州電纜公司正準備在此開設工廠,預計設立2到3條生產線,產業園區即將迎來新發展。
在離產業園區不遠的畢節國際內陸港之中,規劃完成的內陸港計劃將對接南沙、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致力于打造成為匯集“人、車、貨、庫、場”等大量物流資源和流量的節點。
據統計,2016年以來,黔南州三縣招引海大集團廣州市益豚豬業公司、潮映大健康飲料有限公司等36家公司落戶,累計完成投資金額59.94億元,帶動八千余人就近就業;成功推薦好花紅鎮佛手瓜基地、灣灘河鎮蔬菜大棚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由“被動扶”到“主動興”的轉變,產業深度融合幫助大山深處貧困地區從“輸血”到“造血”,激發了當地民眾的內生動力。南沙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豐富和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激發市場、主體和要素活力,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條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