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從晨曦到夜色,感受生態之城的綠色脈搏
繼2023年成功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后,今年8月,成都將迎來世界運動會。這座綠意盎然的公園城市、智慧涌動的創新高地、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交融的文旅勝地,完美詮釋了運動與休閑的和諧共生。成都正以其蓬勃的創造力和詩意的宜居溫度,向世界綻放其卓然魅力。《在成都》欄目將聚焦成都近年來的矚目成就,帶你深度探尋這座日益精彩的城市!
↑在成都市龍泉山上遠眺,晨暉照亮雪山和主城區(2025年6月30日攝)。新華社發(謝小明攝)
清晨6:00|獎牌里的生命圖譜
微曦初露,陽光照亮海拔5364米的大邑大雪塘,拂過冰川、流石灘、草甸、森林,灑遍海拔359米的簡陽沱江河谷。
↑在成都市大邑縣王泗鎮廟灣村,雪山與平原沃野同框(2025年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巨大的垂直高差造就了成都豐富的生境,庇護了萬物生靈,讓成都西部和其所在的西南山地成為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2025年世界運動會的獎牌,正是從這樣豐茂的生態意象中獲得靈感。
↑大熊貓輪廓,竹子紋飾,打開是芙蓉花和金絲猴。
↑大熊貓、川金絲猴、芙蓉花
大熊貓、川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竹子、芙蓉花是成都的代表植物,它們代表的生物多樣性共同繪就了成都的生命圖譜。
說到成都的大熊貓,可遠不止那些生活在繁育基地,活躍在社交媒體的“熊貓明星”,更值得關注的是珍貴的野外種群。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紅外線監測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珍貴畫面(2014年-2025年)。
2021年10月12日,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其中成都片區生活著73只野生大熊貓(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統計結果)。國家公園建立后,通過植被恢復,廊道建設,大熊貓碎片化的棲息地正在逐步串聯成片,生機勃發。保護大熊貓就像撐開一把傘,和大熊貓一起伴生的所有生靈都在這把傘下得到了庇護。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成都的生態底色,是自然賦予這座城市的天然稟賦。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大熊貓國家公園、傘護種
上午9:00|天府綠道+“碳惠天府”=綠色生活“快車道”
在成都南部的天府綠道上,幾名騎友迎著晨風騎行,輕快穿梭在花海、樹林與水網之間。他們的手機彈出提示:“您本次騎行獲得碳積分8分,可用于兌換綠色商品。”
↑在成都市高新區石羊街道三元社區的油菜花田,市民沿著綠道騎車、散步、賞花(2025年3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來自手機小程序“碳惠天府”的提示。步行1000步得2碳積分,共享單車每日最高可得60碳積分。積分可以兌換消費券、環保文創商品,甚至是博物館門票。成都打造的這個小程序是一種碳普惠機制創新。除了騎行,回收垃圾、光盤行動、環保隨手拍、打卡低碳場景等等都可獲得碳積分。
目前平臺已吸引超過250萬用戶,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融入每日尋常。
↑“碳惠天府”小程序的操作界面
騎友們騎行的天府綠道更令人稱道。綠道規劃全長16930公里,每日更新、不斷延伸,串聯起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等多級城市生態體系,更串聯起文化地標和各種消費場景。
↑在成都市溫江區汪家灣綠道,自行車騎行者在如畫風景中騎行(2025年7月28日)。新華社發(田相和攝)
↑這是成都白鷺灣濕地內的綠道(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張直 攝)
綠道不僅是成都人的綠色通勤路,更讓人們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短暫地與自然親密接觸,享受身心的舒緩與放松。
關鍵詞:低碳生活、綠色休閑、全民參與
上午11點|龍門山,人與飛羽共舞
成都西郊,龍門山層巒疊翠,志愿者和觀鳥愛好者在大坪村都統巖監測點架起望遠鏡和長焦鏡頭。在他們面前,越來越多的猛禽在山谷上空翔集。
↑猛禽在龍門山山谷中盤旋(2025年5月8日攝)。新華社發(余歡 攝)
全球有九條候鳥遷徙通道,四條經過我國,而成都是其中兩條通道的中重要樞紐。每年春秋兩季,數十種、數以萬計的猛禽沿龍門山遷徙。
↑龍門山拍攝到的普通鵟、棕腹隼雕、蛇雕、鳳頭蜂鷹、林雕。新華社發(余歡攝)
從2023年春季開始,志愿者和鳥類愛好者們以公民科學的形式持續開展猛禽監測。為了更好地了解猛禽的種類、數量、分布、遷徙規律,摸清它們面臨的盜獵威脅,他們每天從8點到17點,連續五個遷徙季持續守望。
↑志愿者用望遠鏡觀察猛禽。新華社發(余歡 攝)
他們的觀測為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持續的到訪和監督也協助公安和林業主管部門更精準地執法。此外,志愿者們還深入社區,帶動當地人與鳥類愛好者們一起參與到豐富多元的活動中。
↑觀鳥賽,科普講座,自然研學,生態體驗。(2025年5月)
↑觀鳥賽上,村民擺起壩壩宴,端出自家拿手菜。土特產也不能缺席,生態市集一起買買買。(2025年5月11日,龍門山猛禽監測和保護項目組供圖)
這些活動讓志愿者、鳥類愛好者與當地居民緊密連結在一起。社區猛禽保護的意識和氛圍越來越濃,盜獵現象有所減少。更重要的是,觀鳥催生民宿、餐飲、市集、專業導覽和研學課程等新業態,帶動了社區經濟。自然保護與鄉村振興在這里找到了協調發展的路徑。
成都正把“看見一只鳥”的瞬間,變成親近自然的綠色入口,更讓觀鳥和護鳥變成增進當地福祉的鑰匙。
關鍵詞:公民科學、社區保護、生態經濟、鄉村振興
下午2:00 天府之檐 敞開綠色懷抱
烈日當空,不妨來“天府之檐”——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乘涼,它是亞洲最大單體木結構建筑。
↑被稱為“天府之檐”的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2024年10月23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成都世運會開幕式將選擇“天府之檐”區域,以現有城市空間作為開幕式場地,能夠充分利用既有設施,也能展示成都公園城市的魅力。
成都世運會秉持節儉辦賽,27個競賽場館(場地)中18個為既有場館局部功能調整,9個依托湖泊公園臨時搭建,最大限度降低建設成本。
↑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的香城體育中心(2025年7月13日攝)。這是成都大運會的新建場館,2025成都世運會期間這里將承辦軟式曲棍球比賽。新華社記者胥冰潔攝
此外,本屆世運會不新建運動員村,就近利用現有酒店。競賽器材“贊助優先、能借不租、能租不買”。成都將敞開綠色懷抱,迎接世運會的各方賓客。
關鍵詞:節儉辦賽
下午4:00|公園城市 詩意棲居
夕陽西下,杜甫草堂里竹影婆娑,孩子們圍坐聽老師講述《春夜喜雨》,千年詩意仍在這座川西名園里繞梁不絕。
↑成都杜甫草堂里的杜甫雕像(2023年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視線向遠處延伸,從古老園林的青瓦粉墻,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層巒疊翠;從環城綠道串起的郊野公園,到街角巷尾突然撞見的口袋花園。先人的造境智慧與現代的園林理念共同融入整座城的生態肌理,潤物無聲。
↑ 這是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風光(2019年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小明 攝)
↑在成都青城山老君閣俯瞰成都平原(2025年7月12日)。新華社發(黃倫斌攝)
↑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一景(2024年10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成都市錦城湖公園和附近的新世紀環球中心(右上)。(2021年4月25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杜寧 攝)
↑市民在成都市江灘公園散步(2023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2018年2月,“公園城市”理念首次在成都提出,要將城市建設成一個大公園,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經歷了七年的探索和實踐,成都形成了“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生態美境。
關鍵詞:公園城市 人城和諧
傍晚6:30|錦江畔,綠水常在
夕陽西下,錦江靜靜流淌。市民在水岸邊散步、慢跑、觀鳥,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曾因污水橫流飽受詬病。
↑這是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廠,位于錦江區大安橋村,總設計處理規模100萬噸/天(2023年6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俯瞰活水公園的人工濕地塘床生態系統(2023年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位于成都市府河邊的活水公園,集水環境、水凈化、水教育于一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在成都市錦江高新區段,眾多水鳥棲息在生態鳥島上(2023年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通過治理,錦江流域優良水體率從2016年的69%提升到2021年的100%。至今錦江水生態質量不斷提升,她串聯起成都市民巴適安逸、和美幸福的美好生活,承載了業態豐富、煙火十足的宜居生活圖景。
關鍵詞:污染治理
晚上9:00|龍泉山上看人間煙火
↑在成都市龍泉山上,幾位游客在桃花林下享受落日余暉時刻(2025年3月27日)。新華社發(謝小明攝)
↑成都市龍泉驛區龍泉山頂觀景臺附近燈火通明,顧客這里避暑消夜(2025年7月5日)。新華社 發(李向雨 攝)
在山頂的清風里,望腳下人間煙火。繁華都市的璀璨燈火本該與青山的呼吸同頻。
結語|生態之城的綠色脈搏
一日步履,感受生態之城的綠色生命力。從晨曦鳥鳴到暮色煙火,成都試圖尋找繁華與自然共生的密碼。這不僅是城市的綠色轉型,更是千萬人共同奔赴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