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因地制宜“招小商” 擴容就業“蓄水池”
??怒江州因地制宜“招小商”,擴崗位優服務——
??擴容就業“蓄水池” 群眾增收有渠道
??建成多個棒球車間,700名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務工。
??蘭坪電子廠開業,50名當地居民成為新時代產業工人。
??建成100個獨龍毯編織“彩虹庭院”,400名獨龍族婦女成為“織女”,人均年增收6000元。
??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進程,作為欠發達、后發展地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工礦企業非常少,整體“就業盤”容量低,就地務工渠道窄。今年以來,怒江州積極響應省委“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號召,因地制宜“招小商”、辦小微企業和幫扶車間,下大力氣擴崗位優服務,不斷擴容縣域就業“蓄水池”,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一把手”上陣抓 因地制宜“招小商”
??走進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翠屏街道永昌社區電子廠,工人們正忙著進行機器剪線、繞線、包裝作業,一派繁忙景象。
??“這道工序我還摸不準,再教教我。”胡亮光是鋰電燈飾生產車間的一名員工,下班時間到了,他還纏著師傅學習生產技能。
??“以前需要照顧家庭,沒辦法外出務工。如今電子廠建在社區,能就地務工賺錢還可以照顧家庭,黨和政府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胡亮光非常珍惜這個工作,勤學勤練,希望成為有證書的技工。
??電子廠投資930萬元,預計年產各種電子元件5000萬件,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可吸納永昌與周邊社區、村寨50名群眾就業,人均收入每年可達6萬元。該項目是怒江州“招小商”整合幫扶產業項目政策資源、盤活幫扶車間資產、推動“產業項目進社區”實現“社區微業”,破解群眾家門口務工難題的一個成功案例。
??永昌社區黨委書記羊云昭盟說,車間辦到社區,搬遷居民才能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
??今年以來,怒江州把搬遷社區作為開展就業服務的新支點,州、縣(市)黨政“一把手”3次到上海、廣東等地招商,以適度免場地租金、給予企業生產獎補、就業獎補等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布局社區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把務工車間建在群眾身邊。
??怒江州圍繞“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什么時間干成”,將項目引進建設工作細化、量化、具體化,一線接洽、解決難題、跟蹤問效,企業找得到人、辦得成事。電子廠7月24日招商對接,9月30日完成廠房建設,10月23日開工,跑出了怒江州招商引資的“加速度”。
??“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了我們開拓新市場的信心。”電子廠負責人周健寧說,電子廠需要熟練工人,各級人社部門和工會在項目洽談期就著手開展技能培訓,短短幾個月,已招聘培訓工人40余人。“沒想到怒江這么重視項目建設,我們今后擴大生產有了‘定心丸’。”周健寧表示,生產順利的話會考慮把整個廠搬過來。
??“一竿子”插到底 齊心接力建車間
??“剛開業,工人們的思想和生產技能怎么樣?需要我們做什么。”10月23日,電子廠開業,州級選派的電子廠專班負責人、州發改委一級調研員張永安來到生產車間,詢問工人的工作情況。從項目洽談到項目落地,從辦公區到車間,企業需要解決問題的地方都有他和同事的身影。
??“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是生產的核心,希望這方面我們一起多想點辦法。”車間主任李勝梅與張永安交流。
??“你放心,我們已想好了,準備晚上以‘開小灶’的方式,讓工人們多學多練,早一點掌握好技術。”
??一個車間一個專班、一類車間一個方案,把企業服務好,讓群眾盡快上工掙錢。為確保“小商”項目引得進來,留得下去,發展得了,怒江州成立產業就業創業組織化項目組就業幫扶車間項目小組,選派懂經濟、協調能力強的精兵75人組成電子元件車間、棒球車間專班,駐扎在項目建設現場跟蹤服務,選派109名干部組成“就業背包隊”開展務工動員,州委組織部每周一調度,土地、水電、許可證等限時辦結,做到“企業吹哨,干部報到”。
??“我們需要解決員工吃飯和技術管理人員住宿問題,專班和社區立即聯系了房間和愛心食堂,保障好我們的后勤。廠區需要幾名保潔員,‘就業背包隊’入戶動員,僅用半天就完成了招工。”周健寧感嘆地說,在不到100天的項目接洽、建設過程中,他真切感受到了怒江誠意、怒江速度、怒江效率。
??“一股勁”往前推 培育主體擴容量
??在全力抓“小商”、建車間的同時,怒江州立足資源優勢,“一股勁”培育獨龍毯編織、城市物業等本土小企業,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下大力氣擴大縣域就業容量。
??“想不到過去只是蔽體保暖的獨龍毯,現在編織一張就有幾百塊的加工費。”獨龍毯編織帶頭人碧玉花說,鄉里成立了秘境獨龍產業發展公司,開發獨龍毯小枕頭、包包、圍巾,進軍上海和海外市場,400名獨龍族婦女成為村黨總支領辦的霂欣曜獨龍毯編織加工農民合作社的“織女”。
??瀘水市探索城市“紅色物業共治體”,12個社區黨組織各領辦一個物業公司、從事一個專業服務項目,600名搬遷勞動力穩定就業。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幸福社區黨總支創辦創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建“玩轉貢山”互聯網平臺,20名曾在外務工的返鄉青年管訂單、當騎手,從事家政、外賣等服務,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
??分布在瀘水、福貢、蘭坪3縣(市)搬遷安置點的棒球車間從7月底的5個增至9個,用工500人,月產量從11萬個增至30萬個。正在建設6個車間投產后,總用工將達1000人左右。
??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兩岸,棒球、電子產品、民族服飾、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大大小小的幫扶車間如星星點燈,讓空巢老人有依靠、留守兒童有陪伴、留守婦女有工作、致富產業有發展,更多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務工增收夢。
??怒江州委黨建辦產業就業創業組織化項目組負責人介紹,將聚焦26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以強化職能部門工作合力、推動干部擔當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抓手,推進現有幫扶車間增產延鏈、持續“招小商”擴展車間類型、千方百計培育就業“微主體”,進一步把“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辦好,讓更多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記者 李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