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首屆非遺發展大會11日開幕 全面激活非遺新生命力
“我們圍繞加快建設更具引領力、感召力、供給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目標,持續深化非遺對賡續歷史文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認識,著眼非遺融入生活惠益人民、服務社會促進發展,全力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面激活陜西非遺新生命力,讓陜西非遺歷久彌新、熠熠生輝。”4月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省文旅廳副廳長鄭曉燕詳細介紹了我省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五大亮點,并透露陜西省首屆非遺發展大會將于4月11日開幕。
打造傳承陣地 展現非遺魅力
目前,陜西共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91項、省級名錄766項,國家級傳承人78人、省級傳承人681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處。
陜西依托豐富且寶貴的非遺資源,在全省范圍大力實施非遺保護傳承陣地建設工程,先后建成各類非遺陳列展館、特色街區(村鎮)、傳習所等1500余個。
全國首個戲曲主題非遺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已成為古老秦腔藝術與現代說唱、脫口秀表演融合演繹的全新平臺,帶火了繁華街區;沉浸式非遺體驗創新實踐空間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被文旅部評為年度最佳創新成果;回坊、永興坊等非遺美食街區讓現代都市充滿人間煙火氣;榮獲非遺與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咸陽袁家村、韓城黨家村等非遺特色村鎮,讓游客全景感知三秦底蘊。西安秦腔博物館、西安皮影博物館、榆林陜北民歌博物館、漢中羌文化博物館等非遺專題館,別具地域、民族文化魅力。
榆林市、漢中市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省級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也在加快推進,在積極保護非遺原始生態環境的同時,使非遺項目得到了傳承發展。特別是聯合中鐵西安公司開行的“感受非遺魅力 暢享美好旅程”非遺專列,讓廣大游客在暢游三秦大地的旅途中領略到陜西非遺的多彩魅力。
融入重大活動 彰顯時代價值
注重在國家重大活動中展示非遺傳承千年的獨特文化價值。“大美秦腔”非遺傳統藝術精彩亮相第十四屆全運會開閉幕式文藝演出。陜北腰鼓雄渾激越的鼓點,在中國—中亞西安峰會上敲出了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
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短短4天時間現場觀眾近60萬人次,網絡點擊量突破6億人次。今年春節期間,全省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活動871場,特別是榆林古城過大年全國秧歌展演活動,網絡點擊量突破13.5億次,規模影響創歷史新高。
“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連續3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報表揚,米脂鐵水打花高居微博熱搜榜第三名,《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在央視精彩播映廣受贊譽,詩樂交融、穿越古今的非遺表演精彩亮相,讓2024年央視春晚西安分會場再現盛唐氣象、展露非遺魅力,也造就了陜西文旅的高光頂流。
拓寬傳播途徑 增進交流互鑒
用非遺講好中國故事,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陜西非遺之美》主題攝影作品展,以數字化形式展示了陜西非遺的獨特風采。“古法新作”陜西文化藝術展、中國陜西皮影藝術展、“五牛更象—陜西非遺印象展”等非遺主題展在日本、荷蘭、法國等地成功舉辦,鳳翔泥塑、澄城刺繡、西安肉夾饃等一大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聞名海外,向世界講述了陜西非遺的精彩故事,繪就了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新畫卷。
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在旅游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著力辦好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2024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精心辦好第14屆中美旅游高層對話、202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旅游年、土庫曼斯坦文化年等活動,深入挖掘非遺資源,持續做大做強西安鼓樂、陜北民歌、漢中藤編、咸陽茯茶等金字招牌。
4大板塊10余項活動 在全省各市開展
陜西省首屆非遺發展大會將以“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 譜寫非遺發展新篇章”為主題,全面展示近年來陜西非遺保護傳承顯著成果。
據介紹,大會各項準備工作自啟動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特別是3月22日至26日進行的網絡投票階段,頁面點擊量達811.99萬次,總投票數585.86萬,投票網民遍及國內各省區。目前活動已經完成征集報名、選拔評審、結果公示等階段的任務,最終結果將于4月11日的首屆非遺年度盛典上揭曉。
省文化和旅游廳為首屆非遺發展大會配套籌劃了非遺創新秀演、國潮展覽、美食品鑒、絕活才藝展、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大展、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培訓班以及陜北民歌進京展等4大板塊10余項活動。為期一個月,分布在全省各市開展,必將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關心關注非遺,凝聚非遺創新發展新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