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仡佬毛龍節:全民同歡的節慶盛會
??石阡縣2025年“仡佬毛龍節”活動上的舞龍表演。尹剛 攝
??石阡仡佬毛龍節簡介: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在銅仁市石阡縣境內仡佬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村寨中,是當地“鬧元宵、送吉祥”的表現形式之一。每到春節期間,石阡各仡佬族村寨就自發組織編扎毛龍,行走于各村寨之間,賀新春,送吉祥。
??仡佬毛龍起源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據《石阡縣志》記載:“(龍)燈從唐代起”。仡佬族民間亦流傳有“唐魏征夢斬金骨老龍”的故事。據此推測“仡佬毛龍”可追溯至盛唐時期。民國《石阡縣志》記載:“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仡佬毛龍’盛行于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2006年,石阡仡佬毛龍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仡佬毛龍造型獨特,角似鹿、形如蛇、尾似魚。整條毛龍要用數百乃至上千根竹蔑和五彩皮紙制作的火草稈綁扎而成。看上去五彩斑斕、渾身毛茸茸的,故稱毛龍,與其他地方制作的龍燈有較大差異。
??仡佬毛龍的活動時間為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因每年正月十一逢縣城趕集,全縣各村寨毛龍齊聚縣城舞龍、比賽、展演以慶賀新春,并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長期沿襲下來,成為“仡佬毛龍節”。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代鑫:守護仡佬毛龍節的匠心
??2月8日,石阡縣2025年“仡佬毛龍節”活動在石阡縣體育場舉行。來自該縣各鄉鎮(街道)、學校的68支毛龍燈隊、10支非遺隊伍齊聚一堂,進行巡游和集中展演。身著盛裝的龍燈隊各施所長,現場表演“二龍搶寶”“單龍戲珠”“天鵝抱蛋”“倒掛金鉤”等舞龍動作,表演現場黃煙縈繞,毛龍騰云駕霧若隱若現,極具觀賞性。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仡佬毛龍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代鑫在今年的集中展演中承擔著耍“龍寶”的重要指揮角色。代鑫手執龍寶,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在他的帶領下前進,隨著龍身的游走擺動,現場掌聲與喝彩聲不斷。
??代鑫從小就跟隨祖父輩學習編扎毛龍,對毛龍有著深厚的感情。“編扎毛龍,選竹是最關鍵的,選取的竹子必須要通直,選擇韌性好的金竹作為主要材質。”代鑫向記者介紹,舞毛龍通常由二三十名健壯的男子共同完成,隨時加入隊伍的觀眾將整場活動的歡樂氛圍不斷推向高潮。
??2016年,代鑫成立石阡仡佬毛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20余人,主營毛龍編扎和毛龍表演。景區開業、文藝活動等我們都會參加,同時還與不少學校簽訂了毛龍訂購合同。”代鑫說,文化傳承帶動了產業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
??仡佬毛龍節現已成為促進石阡縣民族團結與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活動。代鑫認為,每年的仡佬毛龍節,不僅能加強社區內的團結合作,還能讓年輕一代更加了解和珍視傳統文化。
??目前,石阡縣結合學校所在鄉鎮民族特色,按照非遺項目分類保護工作原則,以“一校一特色”為目標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已在縣職校、部分中小學、幼兒園開設說春、木偶戲、毛龍、茶燈、蹦蹦鼓等非遺文化特色課程。代鑫也成為了一名非遺教師。“通過推動毛龍進校園、進社區等,增加毛龍對大眾的吸引力,為石阡仡佬毛龍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代鑫說。(記者 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