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自然和歷史的博物館
原標題:玉溪:自然和歷史的博物館
玉溪,靈山秀水,人文薈萃。這片1.5萬平方公里的滇中大地,歷經億萬年滄海桑田,孕育出地球上同一緯度地區水質保持最好的淡水湖泊撫仙湖、世界自然遺產和地球人尋根之地——澄江化石地。撫仙湖畔甘棠箐的篝火點燃了高原人類文明之光;玉溪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探索并打通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黃金通道;玉溪創造了中國青銅文化最后的輝煌、世界青銅文化的璀璨瑰寶江川李家山,以及以云南白藥為代表的豐富而卓越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玉溪以自然的豐饒秀麗和歷史的悠遠深厚,繪就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壯麗圖景。
這里有世界自然遺產、地球最早生命印跡——
澄江化石地
延長撫仙湖蟲
澄江化石地,掩藏著5億多年前的一組不朽的生命密碼、一本神秘的無字天書。1984年澄江生物群被發現以來,為揭示地球生命起源及早期生命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
國際古生物協會原主席理查德·奧爾德里奇指出,“澄江化石群為揭示生物進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群。”國際古生物協會原主席大衛·哈珀認為,“澄江化石顯然是古生物研究史上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寒武紀保存軟軀體化石的遺址全世界超過二十處,但最重要的就兩處,澄江化石地和加拿大布爾吉斯,這兩處發現的物種占已知數的90%,其中澄江超過60%。2012年7月,澄江化石地入列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其生物特異埋藏方式和豐富的種類,堪稱世界之最。同時,也是玉溪向全國和世界展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透過放大鏡,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鎮館之寶”——鳳姣昆明魚,看起來是那么嬌小柔弱,但卻是迄今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或許是我們人類最早的祖先!
這里有全國最多Ⅰ類水資源、最大深水型淡水湖泊——
撫仙湖
煙波浩渺撫仙湖 記者 李江 攝
約500年前,明代狀元楊升庵陶醉于撫仙湖自然之美,以“天然圖畫勝西湖”之句贊譽。他或許想不到,500年后的今天,撫仙湖依然保持了“不老”的神話,是地球上同一緯度唯一總體保持Ⅰ類水質的湖泊。
撫仙湖是珠江源頭第一大湖,是我國內陸湖泊中最深、水質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貧營養湖泊。當水位達最高法定水位線1723.35米時蓄水量為206.2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淡水湖泊總蓄水量的9.16%,占全部國控重點湖泊Ⅰ類水質的91.4%,占全國優于Ⅱ類水質湖泊淡水資源量的50%以上,是國家重要戰略水資源庫,保護好撫仙湖相當于為全國人民每人儲備了15噸優質淡水。玉溪為國護湖,對撫仙湖的保護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努力實現不讓一滴污水入湖,撫仙湖多年來總體保持Ⅰ類水質。邁步新時代,玉溪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努力建設撫仙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使之成為玉溪向全國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窗口。
這里有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觀察站、亞熱帶物種基因庫——
哀牢山
西黑冠長臂猿。
悠悠哀牢山神奇美麗,滋養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成為南北動物遷徙的“走廊”,是中國獨具特色的生物物種基因庫。1992年被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森林生態定位觀察站。
哀牢山位于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的分界線上,是一條綿延約400公里的綠色長龍。從山麓至山頂,哀牢山綻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地帶面積最大、結構最為完整和穩定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是世界植被中的珍稀類型。伯樂樹、紅豆杉、長蕊木蘭等一大批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這里枝葉扶疏,生機勃勃。以西黑冠長臂猿、云豹、黑熊、綠孔雀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珍稀瀕危動物棲息于此,國際候鳥常年從這里中轉遷徙。哀牢山成為展示玉溪現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的重要基地。
這里有東方“薩王納”特有稀樹植被——
元江紅河谷
每年三四月份,元江干熱河谷地帶一片金黃,猶如非洲大草原。這是元江干熱河谷特有的稀樹灌木草叢植被,它與非洲的“薩王納”熱帶稀樹草原十分相似,同時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群落特征和植物區系組成,科學上稱它為河谷型“薩王納”植被。
基于“薩王納”生態系統類型的獨特,2012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元江自然保護區升級為我國第一個“薩王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干熱河谷自然保護區。其河谷型“薩王納”植被在全國獨一無二,對厘清干熱河谷區系植被起源及演化歷史,開展干熱河谷特殊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工作及后期發展特色康養產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里有世界青銅文化的璀璨瑰寶——
江川李家山
祭祀場面銅貯貝器。(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供圖)
當中原青銅文化歷夏、商、周三代之鼎盛,鑄就了世界青銅文化輝煌之后,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鐵器的逐步普及,中原青銅文化日漸衰落,而以李家山為代表的滇青銅文化才逐步走向輝煌。
李家山以其出土器物種類豐富、鑄造精良、形象美好、范圍廣泛,鑄就了中國青銅文化最后的輝煌、世界青銅文化的璀璨瑰寶。李家山古墓群的發掘與研究證實,古代的云南并不蠻荒、落后,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發達的青銅文化,足以同中原的青銅文化相媲美;云南在兩千多年前,就與中原溝通往來,還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與世界不同文明交流。
這里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開放樣本——
通海古城
通海古城內的聚奎閣。張濤 攝
2021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云南省通海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海是目前玉溪市唯一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文彰武顯千年城,通江達海百匠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通海境內就有古人類居住繁衍。自唐代南詔時開“通海城路”,置通海郡,就標志著通海建城,至今已有1260余年歷史。通海古代為滇南軍事重鎮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麊泠水道”和“通海城路”上重要的驛站,自古為輻輳云集、百工興旺之地。通海有“通江達海”之實。在古代云南境內,與“蜀身毒道”齊名的“進桑道”,東漢時期稱“麊泠水道”,唐代稱“步頭路”,它的起點在以滇池為中心的滇中地區,經通海、建水,在個舊的蔓耗進入紅河水道,經河口進入越南,再經河內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千百年來,懷揣“出海”之夢的人們,穿過通海,靠人背馬馱或水陸并用,一步步走向出海口,與更加廣闊的世界交流。
滇越鐵路代表了20世紀初世界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并與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并稱近代交通史三大奇跡,2018年入選國家首批工業遺產。位于滇越鐵路中段的重要中轉站——華寧盤溪,上連昆明,下通越南,乃至直通太平洋。
它是中國西南通向世界的首條鐵路,與當今中老鐵路一樣,可視為近代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部分。數千年來,地處中國內陸的云南并不封閉和落后,不但與中原保持溝通交流,也從未放棄對外的探索。112年前開通的滇越鐵路盡管充滿了屈辱,卻使當時尚處于馬幫運輸時代的云南趕上了世界正在興起的這撥“新基建”。它“不通國內通國外”,打通了祖國西南通向世界的高效通道,以最快捷的方式圓了玉溪人的“出海”之夢。鐵路開通后,國貨、舶來品和郵件在盤溪集散,南盤江邊的這個小鎮迅速“國際化”,商業隨即繁榮起來。越南“公仔錢”、印度盧比“小洋錢”、墨西哥“飛鷹錢”、香港“站仔洋”以及英、美、法等國的香煙紛紛出現。
位于綠汁江畔的易門銅礦作為滇銅古老而重要的礦區,歷明、清、民國,幾經興衰,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銅,歷來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在古代,以“金”稱銅。在以銅鑄造主要貨幣的時代,銅甚至關乎一個政權的安危。易門銅礦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曾是中國的八大銅礦之一。礦區多項指標曾達國際、國內先進水平,代表了一段時期我國銅礦發展的最前沿技術,是我國銅礦史的縮影和中國銅業史上的一面旗幟。當喧囂散去,歲月在綠汁江留下深深的印記,一份獨具特色的工業遺產值得人們回味。
這里有中國現代工業的示范標桿——
紅塔集團
紅塔源于元代玉溪修建的一座文筆塔,本寓意文運昌盛。約700年后,一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現代化卷煙企業——紅塔集團在紅塔山下崛起,樹立起“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1953年,在河南召開的全國烤煙會議上,玉溪“大金元”煙葉以108分的“超滿分”奪冠,從而成就“云煙之鄉”美譽,奠定了玉溪發展煙草產業的原料基礎。1956年,玉溪煙葉復烤廠改擴建為玉溪卷煙廠。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東風吹拂玉溪大地。玉溪卷煙廠“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創造了全國煙草行業多個“第一”,書寫了玉煙崛起的傳奇。截至2021年底,紅塔集團總資產達1343.3億元,“玉溪”“紅塔山”品牌繼續保持行業全國性大品牌的領先地位。
玉溪的壯麗山河和獨特的歷史際遇孕育了多彩的民族風情。
位于玉溪境內紅河流域的傣族被外界美其名曰“花腰傣”,其相對封閉的分布地域、不住竹樓而住土掌房、不過潑水節而趕花街的節慶風俗,與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傣族迥異。紅河流域傣族族源,從其居住的地域來分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居住于紅河流域的濮人,從其“染齒文身”的獨特習俗可追尋到其另一個族源:古代越人。千百年來,紅河流域的傣族與漢、壯、彝等民族融合發展,形成不同支系,形成絢麗民族文化。彝族歷史悠久,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輝煌文明。峨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云南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縣。自遠古洪水泛濫時起,彝族進入了本民族古史傳說中的六祖分支時代。峨山興建的阿普篤慕文化園,成為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圣地。彝族火把節、花鼓舞是聞名遐邇的彝族特色節慶及舞蹈。元江哈尼族作為玉溪世居少數民族,在過去的千余年里,哈尼族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樸素觀念,用辛勤和智慧,發展了復雜的灌溉系統,把水從山頂帶到梯田,建立綜合耕作系統,創造了聞名于世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孕育了以棕扇舞為代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00多年來,落籍于通海的蒙元官兵后裔在杞麓湖畔過起了半漁半耕的生活,興蒙逐步成為中國南方蒙古族鄉。在遠離故土的通海,他們在那達慕、魯班節、憶祖節等傳統節日里傳承民族文化,寄托鄉愁。
這里有非遺傳承的工匠譜系——
玉溪青花瓷、華寧陶、
通海銀、江川銅
玉溪窯青花瓷。記者 顧世丹 攝
即便地處邊疆,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對外交流中,玉溪依然誕生了非遺傳承的工匠譜系,其影響力波及海內外。
元末明初,玉溪范圍內各窯址與紅河州建水窯為云南規模最大、產量最多。據云南陶瓷專家馬文斗考證,云南當時青花瓷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景德鎮。玉溪窯青花瓷器的種類、造型、圖案、工藝與景德鎮燒制的瓷器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顯然受到了內地工藝的影響。玉溪窯青花瓷器是云南陶瓷史上的杰出典范、中國青花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明代晚期,伴隨著景德鎮青花瓷的強勢沖擊,玉溪青花瓷生產逐步衰落,反而成就了色彩艷麗的華寧陶的興起,在省內產生重要影響,成為玉溪陶瓷生產的又一個高峰。從中國顏色釉的發展史來看,如果說唐三彩代表了雍容華貴的大唐氣象,那么華寧陶傳統的醬、綠、白三彩釉,則給人以回歸生活本質的寧靜、恬淡之美,即便用作油罐、鹽罐、咸菜罐,也透出令人艷羨不已又無法企及的古樸意韻,因為它切合了今人“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審美追求。今天,當你在上海某酒店的宴會上,或在以倡導自然、簡約、質樸生活方式著稱的日本品牌超市“無印良品”的貨架上看到華寧陶產品時,便不足為奇了。元、明兩代,通海、河西“戍兵屯田”,隨著中原、江南移民和文化的涌入,包括銀器制作在內的手工技藝精細程度不斷提升。通海銀飾制品因工藝精湛、款式別致、造型奇特、寓意新穎、外表美觀、視感豐富以及品種繁多等原因,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彰顯出“千錘百煉、萬錘成片、精工生產、手工巧制”的“通海銀”精湛工藝,產品遠銷國內外。在誕生李家山青銅文化的江川,悠久的古滇青銅文化催生出了興盛的青銅文化產業,促進了江川經濟社會的發展。伴隨著一遍遍“叮當、叮當”的錘擊聲,銅器制作技藝通過家庭、師徒等形式代代手傳口授,成為聞名遐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日用銅器外,還以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為藍本,開發出特色仿古銅工藝品等文創產品。
這里有辛亥以來的愛國英杰——
中國革命重要同盟者范石生、抗日殉國將軍唐淮源、云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
玉溪山水育精英。
范石生
出身書香門第的范石生在青年時代,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與朱德義結金蘭。此后,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北伐戰爭中,堅定擁護和踐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保衛廣州的革命大本營。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遭遇失敗,損失慘重。朱德帶領一支僅剩七八百人的起義隊伍經談判隱藏在范石生的部隊里,得以及時修整和補給,實力大增,為中國革命保存了火種。在中國革命的低潮時期,通過朱德與范石生兩人維系起來的革命統一戰線對早期工農革命隊伍由敗轉勝、由弱變強起到了關鍵作用。
唐淮源
玉溪籍抗日名將唐淮源與朱德是云南陸軍講武堂同窗,在重九起義、護國起義、北伐戰爭期間,勇當先鋒。在紅軍長征期間,與朱德達成革命統一戰線,力所能及地幫助紅軍北上抗日。抗戰期間,他率部奮戰娘子關月余,駐防中條山期間,與日寇相持將近三年,敵人發起的主要戰役合計13次,每次都被唐淮源所部擊潰或重創。1941年在日軍的強力圍攻下,唐淮源抱定與中條山共存亡的決心,退守夏縣樊家溝縣山頂一間土屋內,自知身陷絕境,無路可退,遂飲彈殉國,時年55歲。他是周恩來最為推崇的“抗日殉國五將軍”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區級別最高的殉國將領之一。
曲煥章
當今云南白藥享譽全球,我們不應忘記創制這一世界級“傷科圣藥”的一代“藥王”曲煥章是玉溪人。1937年9月,滇軍60軍奉命開赴抗日前線。出于愛國之心,曲煥章拿出5萬瓶百寶丹免費送給這支抗日軍隊。1938年,國民黨中央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焦易堂向曲煥章發出邀請,讓他到重慶出任新成立的中央國醫館館長之職,以套取百寶丹配方。曲煥章只身前往重慶,卻拒絕交出百寶丹秘方,焦易堂惱羞成怒,將他軟禁了起來。曲煥章悲憤成疾,不幸逝世,時年58歲。他的生命歷程不足60年,卻以卓越不凡的醫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拳拳的報國之心,流芳青史。1955年,曲煥章的家屬向人民政府獻出百寶丹秘方。其后,百寶丹秘方被列為國家保密級配方,并更名為“云南白藥”。
這里有國歌曲作者、中國新音樂運動“開路先鋒”——
聶耳
聶耳
玉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作者聶耳的故鄉。根植于玉溪及云南本土音樂沃土和愛國主義傳統,聶耳勇當中國新音樂運動“開路先鋒”,把《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云南大學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林超民對聶耳的歷史性貢獻有這樣一段評價:“歷史上首次將‘中華’與‘民族’兩個詞合在一起,作為書面語言使用的是梁啟超,而第一次把‘中華民族’四個字譜進樂曲的是聶耳。他把‘中華民族’四個字譜成音調,這個曲調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旋律。”在聶耳短暫的二十三年歲月中,共創作了音樂作品42首。他在音樂上所作出的貢獻,無愧為我國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音樂運動中一面革命的旗幟。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最終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2017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獲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北移亞洲象。記者 崔永紅 攝
這里是“聶耳故鄉、象往之地”——玉溪!2021年,COP15即將召開之際,17頭北移亞洲象不僅讓全世界圍觀了“玉溪團”拖家帶口、吃喝玩樂的可愛模樣,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山環水繞的美麗玉溪,欣賞到玉溪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體會到玉溪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也是在這一年,“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成果——中老鐵路在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全線開通運營,玉溪從“末端”“邊緣”一躍成為“前沿”“樞紐”。
玉溪,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世界,擁抱未來!
哇家玉溪七彩云號:yxtvwjyx
玉溪廣播電視臺版權所有,歡迎讀者分享或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電話:0877- 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