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包頭這座城市怎么樣”的舊回答(2)
從位置上來說,包頭是個依山傍水的城市。
相比呼市和伊盟,包頭的市中心離黃河更近。再加上流經城市的幾條小河流,幾個濱河的濕地,加上城市的人工湖(石拐礦區也許還可以造出來一個湖……),能緩和一點西北干燥的空氣,城市也多了一點靈動的感覺
呼市有個南湖吧……但是近郊好像只有這么一個了
(在這里沒發鄧家營子后面那片未開發的濕地,奈何我不在家,網上也找不到圖)




同時,作為內蒙古城市,哪怕遠離草原,也不能沒有草




賽罕塔拉公園和奧體公園。雖然比不上草原的遼闊,但是匿于市區中心,也是一道“大隱于市”的風景。里面每天少不了鍛煉身體的人,對于跑步和騎行愛好者,包頭是個好的選擇(PS:印象里,南京玄武湖公園不能騎車吧,了解的老鐵麻煩告知下)
想說一點山,但是內蒙的山土少樹也少,似乎只有巖畫算作特色了


包頭的城市規劃格局很好,但是也僅僅是格局方面。城區之間的間距很大,而且鐵路線以南,尤其是西南方向留下了足夠的拓展空間。也保證了城市的發展上限
離舊城(東河)10公里有余的新城(青山昆區),離舊市委7公里遠的火車站——在建國初期是超前的設計,也是送給城市未來最好的禮物


但是仔細推敲,城市中很多細節是有問題的
我們先推想:因為城市規劃分散,人不夠密集,所以公交不是很好的出行方式。又沒有地鐵,人們自然熱衷于開車出行。馬路占據車流量,商廈既要車流量又要停車位(開著車的時候,誰愿意再額外步行一公里去逛街?)目前包頭的商圈必須要有足夠的馬路保證車流量(甚至深入到商圈內部),還要保證足夠的停車位。但是沒人在乎這些,只在乎建商廈,結果困住了想購物的人,也困住了商圈的發展??纯窗賹γ娴纳虖B,我都不記得上次逛去是哪一年
直接結果就是:一個個“商圈”過于擁堵,停車位永遠緊缺。萬達、包百(烏蘭道一段)、花苑、娜琳,經常一天一堵,一堵一天。而且這幾個地段的商圈根本不算成型,規劃一團糟,沒有發揮一個商圈應有的價值……簡直是令人窒息的操作。沼潭附近正在建一個高層商廈,現在在打地基。很不幸,目測下一個擁堵區域就是它了
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由于擁堵,沒人愿意去花時間逛太多商店。商圈很難完全開發。位置不好的商廈/店鋪生意并不好。比如包百那個叫做“東方明珠”的“商廈”,現在是蘇寧吧,但是蘇寧西邊的小店誰會去逛呢?那個位置以前是老市公安局,里面有一個帶涼亭的小花園。其實留下花園,其余位置安排成停車位,甚至未來設計成地鐵口,其實還是十分完美的。規劃專家留下的一手好牌,竟然被達成稀巴爛
(那房地產商為他夢想中的大廈起了這個山寨名字,甚至打了可以搭起十八層高樓的地基,最后只蓋了三層吧。個赤佬)
還有東河。舊城區的發展本身和新城區不同:好比一個做加法,一個做減法。不明白這一前提,很難讓東河發展起來。要不是北梁改造,真的很難想象還要耽誤東河多少年
而且地鐵的規劃太局促了,南京地鐵能把城市連城一片,但是包頭的規劃沒達到這種水平
移民城市包頭的移民應該從清朝的晉商算起,但是大規模的移民是建國之后。49年6w人口,62年人口100w,移民數量可見一斑。而且其中很多人并非來自內蒙——方言分布便是最好的證明(圖取自貼吧)


移民城市的包容性好,愿意接納異鄉人。籍貫是周邊城市的、山西的、京津的河北的東三省的人占了絕大部分。比如我本人,家中四個老人都不是本地出生。我的許多同學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我還有一個滿漢蒙回“混血”的同學,也許只有包頭這種環境才會生出這樣的人吧
同時移民城市有很強的叛逆精神。比如說包頭人很接受海鮮,包頭的海鮮店也很多。菜市場里賣茭白、兒菜的攤位也很多
我家甚至還做放胡蘿卜的糊塌子,放西紅柿的炸醬面……感覺會被北京同學打,所以大學四年沒說
宜居城市夏天日均13~27°C,一般情況下不用開空調。冬天-13~-1°C,但是有暖氣
比南方干燥,甚至比京津干燥。所以游客有必要多喝水適應幾天。夏天中午洗衣服,午休之后就能干了;冬天開地暖會感覺干燥,無比干燥,干燥突破天際,干燥沖出宇宙……嗓子很可能不舒服
據說有一種特有的蒿草,引起許多人鼻炎?
年降水量不夠高,冬天下雪不是很多
房價是呼包鄂里最低的,住房空置率似乎也是(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是基本實錘了)
生活節奏慢,有許多適合鍛煉的地方
教育資源比較平均,沒有超級中學,這使得初高中的排名在自治區不是很顯眼,但是實力并不差。高校實力有待增強。
夏天八點都沒天黑,但是只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在外面瘋玩在high的年輕人太少。難得有漫長的傍晚,不好好利用太可惜了,商業價值還有待開發。同時美食小吃還是少了一點(在此羨慕天津和武漢)
商圈沒成型(前面說到了),高校質量一般。再加上城市主要靠工廠和科技企業發展的,服務業水平不高,更不用說互聯網和金融了。許多北漂都是被這幾個產業吸引的,在這一點上,目前包頭是真的不如呼市(作為互聯網人,我始終認為有辦法在三線城市發展互聯網產業……奈何全華北都像失了智一樣)
總的來說,包頭是座宜居的三線小城,尤其適合養生養老
人才,過去和未來講到移民時候,總是要多啰嗦幾句
包頭的街上,常見的大多是來自周邊地區、來自東三?。ㄓ绕涫沁|寧)、來自山東河北的移民后代,但是今天我想講一個人數不多的群體
那就是來及京津、上海等地的移民
這些人很特別。他們有的是因為身份原因來到這里,有的是留下來的知青團體
而且其中大多人都不是等閑之輩
就我知道的來講。消息來源都是身邊的人。為了不打擾他們的生活,具體內容省略教育行業有祖籍北京的老師,似乎在八十年代更普遍。而且有知識分子背景。我聽說過最神的是,九中以前一個李姓英語老師,是李鴻章的曾孫(害怕)資本家背景的北京籍、上海籍人士。據說他們的思維和眼界依然強過晚輩們還有一個群體,就是援建的工程師了。這個群體的數量不少,而且籍貫更多樣化。在當時的計劃經濟大環境下,不可能創造出像深圳一樣的奇跡
但是對于一座三線城市,這一切都是人為的饋贈
對比其他西北城市,他們的故事讓我愿意去相信“制天命而用之”
去年開始,二線城市開始瘋狂搶人才。
武漢搞了一個“百萬校友回漢”工程,請來雷軍做帶頭人;同時眾多二線城市爭奪人才。送戶口的,給補貼的,買房優惠的……不一而全。不管其目的如何(雖然我看來都是房產去庫存),這一些列優惠很大地影響了三線城市人才回流。拼不過優惠,留不住青年,簡直是災難。三線城市經濟會受之影響,進一步不景氣,已經成為了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尷尬事實
但是還有改變的機會。
----------------------------
(2020.2.13)今天看到一個很好的回答,作為上述內容的補充放在這里:
包頭這座城市的發展前景如何?108 贊同 · 122 評論回答
-----------------------------
如果想要改變,就必須認清幾個事實:
0。 包頭經濟的新引擎是“人”(敲黑板劃重點)
當然我指的不只是人才,還有人口紅利。這是過大的城市結構和分散的市區決定的。一塊一塊的新城區蓋了起來,但是需要有人去新區工作居住消費。如果有人去九原萬達看一看,中午晚上依然是空蕩蕩的——這能叫什么新區呢?都快能唱空城計了
想要建新區,有住處可不夠。最好是有寫字樓,能提供給許多人工作機會
有工位,有工作,有點小錢,還有一點空閑時間——這是許多都市青年的生活寫照。然而這種生活卻離包頭太遠。呼市綠地領海雖然是公寓樓,改造出來的辦公室難免使用不便,但是好歹是個有點模樣的辦公區。包頭沒有這樣的區域,所以必須正視這種差距,甚至要比呼市做得更好。許多人有必要關注一下北京上海幾個有名的寫字樓區域究竟每天都在發生著什么。那里為什么能讓包頭的孩子們付著上千的房租依然不肯回家(哪怕三里屯不好點外賣,哪怕上地西二旗太擠)
最幸運的是,許多人都忘記了:對于年輕一代,長江以北的城市只有北京好找工作。這也就意味著許多城市的“人才政策”本身并不能解決年輕人真正的需要。一旦有一個城市能夠解決萬千北漂心頭的痛處,就能夠得到多的可怕的紅利,甚至還可以帶來良性循環根本停不下來。(得到紅利的同時,很容易引發新舊移民的矛盾,尤其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矛盾。這就要看城市科普宣傳的能力了)
1。 雖然傳統的國企工廠的包頭的驕傲,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單純的工業(制造業尤甚)必然要面對“企業升級”的挑戰。車還是車,鐵還是鐵,但是工業世界里的游戲規則都已經變化了。堅持老路是會失敗的
企業要想勝出,十分有必要趁早了解和適應新科技,新方法
“未來制造業依靠的是數據,是服務業。服務業發展好的地方,新制造才會發展起來……未來10-15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馬云(2018.9.17,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同樣的,對于營銷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大關鍵。16年3月虎嗅有一條新聞,瑪莎拉蒂在天貓旗艦店用18秒賣出100輛SUV。這是標榜“高端”、“新銳”的特斯拉沒做到的,同時更是許許多多4S店營銷模式做都不敢做的夢
我們的眼光局限于重工業,但是重工業的下游也是一個很大的關注點。鋼材產的再多,總不能永遠自滿于制造不怕沖撞的護欄吧?
“全世界年銷量大于100萬并且零部件大于1萬個的產品只有一個:汽車,所以被稱為工業之王”——王興(2018.10.1,王興的飯否)引用黃即網友@OrganeCLK 一句話:
新能源智能汽車集汽車、芯片、能源三大產業終端產品于一身,我覺得特別重要我一個門外漢想一想,也能明白:圍繞著車的改變,相關的有電子產業、能源產業、車載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程序、甚至工業設計……涉及行業本身很寬泛。福特這類傳統車企近期的疲軟,已經足夠表明舊企業的狼狽。汽車世界的新入場券可能即將到來
百年福特的百年危機!_易車號_易車網?news.bitauto.com/hao/wenzhang/
機器人和工業物聯網也許也是很有潛力關注點。這些我懂得少,不敢再胡亂說下去了
2。 市場經濟下的職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比國有企業更加有活力,更加吸引現在的年輕人,而且也能解決許多人的工作問題(這與過去我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大有不同)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樣化,更加注重體驗,更加富有娛樂色彩。對于我們,“一眼望到退休”的生活讓人難以接受;相反,我們需要更多的娛樂、資訊、音樂和各種吃喝。還有新媒體和表情包
包頭需要和熱鬧的互聯網世界接軌,需要更多的知乎、豆瓣和即刻用戶。對于這座活力不足,留不住人才的城市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樣有娛樂色彩的是旅游業。就這一點我和排名第一的答主
@滄海一笑
持不同意見。單純依靠風景和建筑不能撐起現代旅游業,好比傳統名菜不能阻擋臟臟包、芝士雞排這樣的食品大行其道。商業上面,還是有一些值得操作的門道,比如這些年的民宿經濟,比如南戴河那座“最孤獨的圖書館”(當然能不能玩得轉是另一碼事)
3。 過去來自京津滬的人才是安排給包頭的,現在這種思路行不通。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用各種方式吸引年輕的人才群體,甚至要靠著自己的高校創造足夠的人才。這一點至關重要。本地高校必須作出變通,不要把眼光局限于萬年不變的課本。讓課程和一些新興的、高效益的行業接軌。培養能力更強,更加熟悉對口工作的畢業生。甚至說,為了讓學生和工作更好地對接,有必要把高校和寫字樓挨的盡可能的近,便于學生趁早走出象牙塔
舉個例子,我熟悉的互聯網行業因為沒有更好的例子。哪怕用“禿頂”、“條紋衫”之類的爛梗自嘲一萬次,我們也無法改變互聯網行業不挑出身的事實。不管你從哪里畢業,過去過得如何,這里都愿意接納你。這是這個行業“包容開放”的證明,也是許多公司沒有挑選余地的無奈 產品、運營——根本沒有對口專業,做事的人不少,真正懂行的人又沒幾個技術——有對口專業,但是目前的教育還是偏淺。關于知識的太多,關于項目的太少。我期末考試的Java知識點,都不夠培訓班兩天教的內容多;上了培訓班的文科生比我這個“科班出身”的更強。事實就是這么魔幻。呵呵北京互聯網從業人數是417.8萬人。這得益于每年京城龐大的畢業生和北漂數量,也得益于資本能源的集中。但是鑒于上述情況,如果A城市一所高校系統性教授互聯網知識,提前培養學生技能,那么A城市借助自己“量產”、“廉價”的人才優勢可以搶占一定的互聯網資源。如果碰巧A城市(和周邊城市)土豪多,企業能拿到足夠的融資,互聯網蓬勃發展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同樣的,這些公司的工資也是可觀的。按照上海市統計局的《2016年職工平均工資表》,2016年職工平均工資為78045元,折合每月6504元。魔都我不敢多說,但是在帝都互聯網行業里,月薪6500也只是畢業起步的水平如果有機會把這些搬到包頭……你們懂我意思吧?人的未來,城市的未來,從來都不是別人安排的,是自己爭取到的
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