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蒡蔸朗”與文山
原標題:“蒡蔸朗”與文山
距今約6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三個強大的部落,即地處河套內外的黃帝游牧部落、定居渭水流域的炎帝農耕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三苗農耕部落。
一場具有曠世之戰一說的“涿鹿之戰”,改變了我國人類始祖“三分天下”的歷史格局。戰敗后的三苗舉族遷徙,開始了長達上千年的顛沛流離生活。如今的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皆成為了苗族國內遷徙的多個落腳點。最后大批量的苗族從貴州西部山區川黔滇交界處南遷進入云南的開化地區,定居現在的文山州境內。
據史料記載,苗族遷入文山,是從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至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歷經大約500年的遷徙時間。而文山就成為了國內苗族遷徙的終點站,也是苗族流向國外的起始點。
經歷過長期的遷徙磨難,苗族人民靠自己的聰明智慧,一路耕耘和放飛著苗家人的希望和理想。對“彩云之南”的邊陲重鎮——文山,苗族人民情有獨鐘,因為這片神奇的紅土地,讓苗家人停下了沉重的腳步,留下了苗家人的根,也承載了苗家人的愛。一個帶有浪漫色彩的“蒡 蔸朗”之稱由此而生,詮釋著苗家人對文山的深厚情懷。
對“蒡 蔸朗”的解說,有許多版本,如“火花四濺的地方”“花開的地方”等,但筆者比較贊同文山苗學專家侯建先生在2013年5月19日《文山日報》上刊登的《“蒡蔸蘭”,東南亞及歐美苗族的遷徙 地標》中對“蒡蔸蘭”的注釋和研究,后侯建先生在其他文章中一直對“文山城”在苗語表述上使用“蒡蔸朗”三個字。正如侯建先生分析研究的,“BANGX DEUS LANGS”(苗語音:蒡蔸朗),意為鮮花盛開的城鎮。因為,在苗語中,“langs”(苗譯音:朗)是城鎮或小鎮的意思,并非城市之意,“ndrongs”(苗譯音:仲)才是城市之意。“地方”在苗語中稱其為“deb qiuk”(苗語音:“地球”或“得秋”),而“蒡蔸朗”中并沒有“deb qiuk”一音,故“蒡蔸朗”被翻譯為漢語“火花四濺的地方”“花開的地方”略為不妥。
那苗家人為何不將“文山城市”或“開化城市”稱為“Bangx Deus Ndrongs”而稱為“Bangx Deus Langs”(“文山鎮”或“開化鎮”)呢?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土歸流,按全國統一的建制設置開化府。從明代記錄的臨安府轄教化長官司(今文山·硯山)來看,當時文山、硯山等地是需教化之地。從“教化”到“開化”可能就是這種說法。清雍正八年(1730年),開化府下屬的通判增設一縣治,定新設縣名“文山”,直屬于同城而置的開化府管轄。幾百年前,苗族人遷來文山時,文山只是盤龍河岸邊的一個小鎮,屬于偏僻蠻荒混沌之地,此地被起名為“開化”,肯定希望將來會是一個文明、先進、和諧、幸福之地。同時,因過去各民族之間沒有便捷統一的語言文字等交流方式,致使苗族群眾對漢語的意境理解不深,故采取以諧音來理解的方式,將“開化”理解為“開花”的意思。
按漢語語法,苗語的表述應該是“deus bangx”(開花),但苗語則說成“bangx deus”(花開),這是苗語語法和漢語語法的區別所在,因為苗語語法一般是定語在前,主語在后,而漢語語法則是主語在前,定語在后。因此,漢語的“開化城”自然就變成苗語的“花開城”之意,并且在苗族民歌中還經常出現“bangx deus kaib huab langs”(花開開花城)的詞句。所以,Bangx Deus langs 在苗語中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嚴格意義上說,今天的文山城,按苗語對“城鎮”一詞的表述,應該改稱為“ndrongs Bangx Deus”(城文山)或“Bangx Deus Ndrongs”(文山城),但苗家人還是習慣稱為“Bangx Deus langs”(文山鎮),這也許除了習慣祖輩傳承之說外,與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分不開的,因為被稱為“鮮花盛開的城鎮”一定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地方。
而流向國外的苗族也一直只知有個“蒡 蔸朗”,而不知有個“文山城”,他們回望祖先的聚焦點是落在“蒡蔸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蒡 蔸朗”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呼而已,她已經成為了苗族人民厚重情感的寄托,更是苗家人偌大的精神后花園。
資料來源《鐘秀文山》/作者:黃利
編輯:吳小梅
審核:陳家媛
郭強
主編: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