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治沙技術迭代創新 “雨養+節水”助力綠進沙退
中新網蘭州8月25日電 (馬愛彬)初秋時節,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沙咀墩規模精準固沙造林示范區,一塊塊網格狀的沙障鑲嵌在高低起伏的沙坡上,交錯排列,將一個個沙丘分割、鎖住,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高級工程師張世虎穿梭其中查看土地剖面,取樣、監測植被狀況、土壤和水文變化等數據。
“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應當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選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風沙的樹種和草種,以雨養、節水為導向,堅持喬灌草相結合,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帶等。”張世虎指著方格內枝冠茂密的梭梭樹說,科學治沙,不是多種樹就好,天然的沙漠戈壁,要保持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總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充分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科學營造荒漠地區林草植被,是民勤縣積極探索荒漠化治理之路,集成各地治理經驗,探索實踐的生態治理新模式。
民勤縣處于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的中心,在地理梯度上居于全國荒漠化監控與防治的最前沿,是捍衛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態區位特殊而重要。其沙區的沙丘形態,除了一般常見的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之外,還廣泛分布著沙壟、沙堆和復合型沙丘,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
近年來,民勤縣以沙漠邊緣及綠洲、沙地、流域、山系等為防治單元,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以水定林、以水定綠,迭代創新治沙技術,大力發展雨養型林業、節水型林業,科學營造林草植被,推廣喬灌草結合、混交造林、低覆蓋度治沙等模式,著力增強荒漠化治理的科學性、多樣性。
同時,針對不同地區的沙化特點、治理難易程度和水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分區施策,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保證重點的原則,合理確定林草種植結構和植被恢復方式,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防沙治沙的關鍵性地帶及重點區域規劃實施防沙治沙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推動科學灌溉,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以及成熟的防沙治沙技術,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才能讓荒漠這種特殊資源保值增效。”張世虎介紹說,沙區“雨養+節水”型植被建設技術與模式、節水灌溉技術,在民勤的生態恢復中得到廣泛應用,成效顯著。
此外,民勤縣還采取“水利配套先行、工程措施緊跟、多措并舉集成、實現生物固定”的防沙治沙模式,推廣示范了草方格、樹枝、礫石、尼龍網沙障等機械固沙措施,成功引進試驗了一批適生沙生植物,擴繁了一批鄉土治沙樹種,為加快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下一步,將通過現場技術示范、展示與推介,把民勤荒漠——綠洲過渡帶‘雨養+節水’退化生態系統修復重建技術模式向外推廣,帶動荒漠綠洲邊緣防護林體系修復性更新改造和發展。”張世虎說。(完)